長鋼的前身故縣鐵廠,始建于1946年,是中國共產黨在太行山根據地親手創建的第一個紅色鋼鐵企業,是中國紅色鋼鐵的搖籃。在70多年的坎坷發展中,經受住了各種嚴峻挑戰,也培育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長鋼企業文化不斷培育、演變、豐富和完善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六個時期:
1946——1952年 艱苦創業期
1953——1978年 曲折前進期
1979——2000年 經濟轉軌期
2001——2008年 發展壯大期
2009——2014年 重組融合期
2015——現 在 轉型升級期
一、1946年——1952年 艱苦創業期
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百折不撓、敬業奉獻,科學嚴謹、實事求是,尊重知識、開放包容,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抗日戰爭勝利后,根據八路軍總部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在太行山腹地建設新型軍事工業基地”的戰略指導思想, 1946年2月26日,軍工部派出的勘察小組選址屯留故縣村東頭,確定在此建設上黨鋼鐵工業基地的核心——煉鐵廠。1947年3月,圍繞建設日產5t高爐,基建工作全面鋪開;5月,工業重鎮陽泉解放,根據上級指示,軍工部將陽泉鐵廠日產20t的高爐整體搬遷到故縣,不僅加快了上黨鋼鐵工業的建設步伐,還提升了故縣鐵廠的裝備水平,擴大了煉鐵生產規模。
長鋼建設初期,外線戰事正急,各種物資、器材極度匱乏,創業者們白手起家,充分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打地基沒有鋼筋水泥,他們就用坩土、石灰、紅土組成三合土層層夯實,用鐵路道軌代替鋼筋,做出符合承重要求的高爐地基;從陽泉搬運高爐沒有交通工具,他們就用汽車轱轆和梁架組成平板車,將木桿轅綁扎在車軸上作方向舵,前后系上大麻繩,200多人前拉后拽,翻山越嶺、往返三次,才將高爐搬至故縣;沒有耐火磚,他們將古廟的大殿改作烘烤房,用舊道軌打制鐵、木銼刀,用石碾或中藥粉碎槽代替粉碎機,用農家馬尾篩篩料,用口嘗辨別耐火材料的性質;安裝焦爐側柱沒有工字鋼和槽鋼,他們用舊橋梁和道軌拼成型鋼代替;切割鋼板沒有氧氣,他們靠人工硬碰硬剁,幾個人汗流浹背干一天,僅能切開一米多,就這樣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一寸一寸向前挪……無論遭遇了多少困難和挫折,他們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迎難而上,戰斗不息。在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創業初期,形成了“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百折不撓、敬業奉獻,科學嚴謹、實事求是,尊重知識、開放包容,開拓創新、不斷進取”的故縣鐵廠精神。
在故縣鐵廠精神的指引鼓舞下,長鋼第一代建設者憑借著百折不撓的韌性和敢于抗爭的血性,苦戰一年多,終于1948年1月10日流出第一爐鐵水,結束了根據地不能生產灰生鐵的歷史。生產的五零、八二、一二零、一五零等各種規格型號的迫擊炮彈有力地支援了各個解放戰場,戰爭年代8次受到表彰,在中國冶金軍工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不僅為國家冶金部、兵器部及周邊的太鋼、安鋼、邯鋼等新中國創建的鋼鐵骨干企業培養和輸送了大批技術管理人才,也為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過不朽的貢獻。1956年周恩來總理在視察太鋼時指出:“故縣鐵廠是我黨在根據地第一個正式建設的廠,是自力更生,勤儉辦企業建成的?!边@是對故縣鐵廠紅色企業精神的高度概括。
故縣鐵廠的創建者和領導骨干是由老紅軍、老八路和抗大學員組成的英雄群體,他們來自延安、來自抗戰期間我軍在太行根據地建立的各個兵工廠,許多人是久經考驗的共產黨人。老一輩人“艱苦奮斗,勤儉辦企”的精神是我黨我軍優良作風的光輝結晶,和太行精神同根同源,是延安精神在上黨革命老根據地的延續,是幾代長鋼人薪火傳承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長鋼文化的紅色基因。
二、1953年——1978年 曲折前進期
愛黨愛國 無私奉獻 發憤圖強 榮辱與共。
五十年代初,故縣鐵廠由軍工系統下放地方,停產炮彈后生鐵無銷路,企業第一次出現生存危機。職工們主動謀求發展,醞釀上馬煉鋼工藝。沒有廠房,就將1947年建造的木結構鑄造廠房改作煉鋼廠房,將木柱子全部涂上紅泥覆蓋防止失火;沒有爐子,就將當年試驗攪拌煉鋼的試驗爐改造后使用。接著又改造300mm小型軋鋁設備上馬軋鋼生產線,開建4號、5號兩座100m3高爐,建成9噸轉爐、3噸電爐、無縫鋼管生產線,使企業完成了軍工到地方角色的轉換,一個鋼鐵聯合企業已具雛形。
六十年代初,經歷了兩年大躍進高燒的長鋼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全線停產。但職工們不甘心長鋼就這樣倒下,堅信“再困難也比不上戰爭年代困難,再苦也沒有戰爭年代苦?!彼麄儜{著這樣一種堅強信念,奔走呼號,重整旗鼓,咬緊牙關將大躍進期間上馬的兩座6噸空氣側吹轉爐建成,使生產得以重新恢復,規模進一步擴大,企業終于柳暗花明。1963年,鋼、鐵、焦等產品技術指標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實現“地球轉一圈,日盈2萬元”,煉鋼車間創造了“百分賽”經驗,噸鋼成本比國家計劃降低61元,長鋼成為山西省乃至華北地區骨干鋼鐵企業之一。
1965年,國家出于戰備需要,提出了建設“小三線”的戰略決策,長鋼因曾是軍工廠和靠山隱蔽的地理環境,被列為全國首批小三線企業之一。據此,冶金部對長鋼進行了整體規劃,投資1120萬元(占長鋼當時固定資產的25%),在原來基礎上,進行九大骨干工程項目建設,對現有生產工藝進行改建和擴建,由普通鋼廠改為特殊鋼廠,既生產民用產品又生產軍工產品,生產出了普碳鋼、合金鋼、螺紋鋼、工具鋼、鍛材、無縫鋼管等21個規格品種的產品。
1978年,長鋼完成了“小三線”建設的繼續擴展和完善,形成了年產鋼鐵各20萬噸、材18萬噸的綜合生產能力,形成了很好的發展勢頭。
三、1979年——2000年 經濟轉軌期
艱苦奮斗嚴管理 科教興廠創一流
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長鋼也打破多年來“全廠一本賬、萬人一口鍋”的大鍋飯管理體制。1980年7月1日,長鋼被省政府列為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單位,實行利潤遞增包干分成形勢,極大地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當年長鋼停止連續12年虧損的局面,開始扭虧為盈。1981年,冶金部在長鋼召開全國中型企業標桿廠現場會議,長鋼作為標桿廠向與會者介紹了經驗。
改革開放以后,商品經濟逐步取代計劃經濟,長鋼努力在提高產品質量、增加品種上下功夫。1989年底,先后開發和試制了輕軌、周期扁鋼、錨桿鋼、管坯鋼、焊條鋼等新品種,生產的焊條鋼質量穩定、性能可靠,深得廣大用戶好評,產品覆蓋全國近三分之一的焊條市場,并且打入美國市場。
1995年,長鋼黨委成立了企業文化建設領導組,并在全體職工中征集、提煉、塑造新的企業文化精神。征集長鋼精神用語200余條,后在此基礎上提煉形成了“艱苦奮斗嚴管理 科教興廠創一流”的長鋼精神。
四、2001年——2008年 發展壯大期
自力更生 艱苦奮斗 實事求是 開拓創新
這一時期,長鋼掀起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技改建設高潮,共完成骨干技改項目百余個,對舊區實施填平補齊,在新區建設了以H型鋼為終端產品的第二條鋼鐵生產線,技術裝備實現更新換代,企業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非鋼產業基本形成了從資源、產品到廢物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建設百萬噸礦渣超細粉水泥生產線,利用礦渣生產環保路面磚和墻體材料;長鋼奶牛場成為長治市第三大奶業基地;“上黨”牌冷飲產品在市場叫響;“漳澤湖”牌純天然飲品行銷全??;組建太原工貿公司、工程建設公司、機械運輸公司、房地產開發公司向社會開放、參與市場競爭。
同時,針對老牌國有企業在管理上存在的機構重疊、人浮于事、政出多門、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的痼疾,從2001年底開始,長鋼實施了業務流程再造、人力資源結構優化、“三三三”末位淘汰考核制度等改革,企業初步建立起了與建設現代化企業和現代化企業集團相適應的管理體制。
2001年底,長鋼成立了企業文化部,同時成立了企業文化建設委員會,對企業文化的視覺、理念、行為等三個識別系統重新進行歸納整理,制訂長鋼職工行為規范,創作廠歌,統一著裝,統一企業標識,統一制作廠徽,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力更生 艱苦奮斗 實事求是 開拓創新”的長鋼精神,并于2007年編寫了《長鋼企業文化手冊》。長鋼和長鋼人以嶄新的精神風貌和良好社會公眾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五、2009——2014年 重組融合期
開放 包容 務實 創新
2008年,長鋼總結改制失敗教訓,提出了“開放 包容 務實 創新”的長鋼精神新內涵。
2009年8月8日,長鋼與首鋼集團公司聯合重組成功簽約,成為國家《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頒布后第一例真正意義上的跨地區企業重組。在集團公司“以開放的視野實現首鋼偉大轉型”的旗幟下,長鋼從統籌謀劃企業生存發展大局出發,主動適應市場,堅持不懈深化企業改革,推進企業轉型提效,完成了八大填平補齊項目,上馬100萬T/年棒材和110萬T/年高速線材,及其配套的5號連鑄機改造、5號變電站建設等多項技改建設項目。
與首鋼集團聯合重組后,文化融合大幕也隨之開啟。一方面,長鋼主動從思想上、制度管理上、視覺管理上主動融入首鋼文化,提出了 “五五三一”發展構想,推行“全面預算管理制度”、“二維管理和建立KPI考核體系”,并規范了企業標志的運用和管理,循序漸進更換了新工作服,做到了統一式樣、統一標識、統一顏色、統一布料的“四個統一”;另一方面,長鋼也致力于充分挖掘紅色歷史文化,建成了600平方米的廠史展覽館,出版了《爐火映太行——尋蹤紅色長鋼》《長鋼三十三年——李浮之回憶錄》《豐碑》《鑄魂》《鐵流》《龍洞溝創業記》《百年陸達》等系列叢書,開展“紀念陸達同志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
六、2015年——現在 轉型升級期
艱苦奮斗、勤儉辦企,敢于擔當、改革創新
2015年以來,長鋼在新班子的團結帶領下,認真落實國家政策,按照首鋼集團部署要求,深化內部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勞動組織,提高勞動效率,創造性地構建“三清晰三到位”崗位責任體系、實施“鐵前三個一體化”的管控模式,經營生產、技改建設、安全環保、能源利用、提質增效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重大進步,創造了歷史性的突破。
2017年,長鋼全面完成首鋼集團計劃任務,盈利能力創2003年以來最好水平;瑞達工業園區焦化項目一期工程建成投產,結束了長鋼焦炭吃“百家飯”的歷史,焦炭出售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供銷兩頭“跑贏”市場,生鐵成本在首鋼集團公司鋼鐵板塊中排名第一,在行業鐵成本排名中,是集團公司鋼鐵板塊唯一一家進入前十的企業;自發電量和自發電比例均創歷史新高。
2015年11月,首鋼集團公司領導來長鋼調研,提出要大力傳承“艱苦奮斗 勤儉辦企”的傳家寶,融入“敢于擔當 改革創新”的時代元素,長鋼精神有了新的表述,為長鋼打贏求生存硬仗、實現脫困增盈,起到了巨大的激勵作用,推動各項工作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新成績。2016年開展的貫穿全年的“決勝2016年,向建廠七十周年獻禮”10項系列活動,并征集提煉了員工誓詞(我是長鋼人。我要秉承紅色基因,肩負紅色使命,艱苦奮斗,勤儉辦企,忠誠長鋼,顧全大局;我要傳承首鋼精神,敢擔當,敢創新,敢為天下先,為長鋼的二次創業貢獻力量?。?,將之納入公司重大活動議程,打造出富有長鋼特色的新文化。
這一時期,長鋼企業文化建設緊緊圍繞經營生產,堅持以文化激勵人、鼓舞人,通過“長鋼之星”“長鋼工匠”評選等系列主題活動,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弘揚正能量。其中,“長鋼人的故事”挖掘宣傳,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已成為長鋼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品牌。
在此基礎上,2017年,長鋼充分借鑒和吸收優秀傳統,結合實際,進行《企業文化手冊》的修訂,進一步提煉了企業使命、企業價值觀等核心理念,完善了企業戰略目標、企業愿景以及管理、團隊、發展、工作、效益、安全、營銷、成本、環保、人才、質量、學習、品牌、廉潔、文化、形象等理念,形成了新時期企業文化理念系統,構建起了長鋼企業文化建設新格局。